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中非将共同描绘互利共赢的新画卷
作者:bet356官网首页日期:2025/11/21 浏览:
图为11月14日拍摄的赞比亚新卡皮林波希车站站台。新华社记者彭丽君 摄
按照有关部署安排,推动与53个非洲建交国商签共同发展经济合作协议,落实税目100%零关税倡议。刚果(布拉柴维尔)是第一个获得成果的国家。本月初,两国商务部门在上海签署共同发展经济合作协议早期收获安排。中方将对刚果产品100%实施零关税,刚果将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市场。这只是中非通过辉煌实践、共同努力,为“南半球”团结合作树立典范的有力例证之一。互利共赢发展新局面。
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到2024年,中非贸易额将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
经贸合作促进开放共赢
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双方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投资动能不断积聚,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双边关系商品结构更加多元化,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成为亮点。 2024年,中非农产品进出口将首次突破700亿元。今年前5个月,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158.3亿元,其中进口农产品158.3亿元。咖啡、可可豆、冷冻草莓等分别增长145.7%、88.6%、82%。去年,赞比亚大豆、尼日利亚花生等22种农产品获准对华出口,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也带动了非洲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
中国对非洲出口结构持续升级。电子产品、日用品、机械设备仍是中国对非洲出口的主要基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三新产品”也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其中,电动汽车出口增幅超过100%。从事中非贸易20多年的塞内加尔商人苏拉满怀热情地抓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畅销非洲的新商机。 2024年,他从中国购买了100辆五菱宾果车,并把它们带到了中国。前往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进行网约车运营。网约车司机阿卜杜拉告诉记者:“中国电动汽车在这里很受欢迎,为当地交通带来了更舒适的选择。”
为进一步消除双边贸易壁垒,中国对非零关税政策范围不断扩大。今年6月,中国宣布与53个非洲国家签署全面零关税贸易协定,逐步对至少发达国家的税目实施100%零关税待遇。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实际贸易增长:从去年12月1日启动零关税政策至今年3月,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仅咖啡一项,今年一季度中国自非洲进口同比增长70.4%,非洲优质农产品大豆、花生等土特产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海关等部门也推出了通关便利化措施,并与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合作。建立检验检疫合作机制,开辟柑橘、咖啡豆、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食品进口绿色通道。今年,长沙海关还在湖南自贸试验区启动了“非洲食品准入预评估系统”,对拟进口但尚未获得准入的农产品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有望进一步缩短非洲农产品食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
关税减免与通关快捷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贸易效率。随着直航货运航班的开通肯尼亚鲜花采摘后20小时内即可送达中国消费者手中,比之前3天左右的运输周期大大缩短。
随着非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非洲互联网普及率已升至近40%,网民近4.65亿,网络消费呈上升趋势。据相关机构统计,2025年非洲网购消费者规模将达到5.19亿,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中非跨境电商合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Kilimall成立于2014年,是植根于肯尼亚的中非双向本土化电商平台。在非洲设立海外仓,实现100%在线支付。通过自有物流系统,可实现包裹当日/次日达,服务近千万非洲用户,成为当地人最喜爱的服务之一购物平台。
近年来,中国商务部积极推动中非数字经贸交流,支持举办“非洲网购节”、“非洲百家门店、万种产品入驻平台”等活动,得到了市场良好反响。如今,“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畅通,中非好东西同向流动。
中国投资正在推动产业变革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达33.7亿美元。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
在矿业领域,非洲大陆原生矿产储量丰富。作为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快速发展,对铁、铜、铬等基础矿产需求大幅增加。预计非洲国家将参加比赛。当前,非洲国家正在抓住发展机遇,推动本土原生矿产加工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发展。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产业链合作”章节:“中国将支持非洲本土价值链发展、基础矿产制造和深加工”。当前,中国对非投资更加注重矿产价值链的拓展,尤其关注冶炼、精炼等上游环节。
今年10月23日,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在天津举行的尼日利亚固体矿产开发部部长表示,中国的投资正在推动尼日利亚逐步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加速经济多元化。他表示:“中国项目符合尼日利亚矿产增值政策。我们的目标不是拉马夫采矿,而是打造完整的绿色价值链,从资源加工到清洁能源转型,然后是制造业增长。”
因此,尼日利亚政府正在鼓励更多中资企业在当地生产锂电池、储能材料和新能源设备,以促进下游培训和技术就业。除锂产业外,尼日利亚还向国际投资者开放金矿、铅锌矿、重晶石等资源领域,并承诺提供税收优惠,吸引更多资金参与该国产业链建设。
在清洁能源方面近年来,非洲能源领域不断转型,各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扩大清洁能源产量。中国在非洲能源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通过项目合作和资金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其中,光伏发电凭借可扩展、高效、适应非洲丰富能源资源的特点,成为中非能源合作的重点方向。
以科特迪瓦为例。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投资太阳能和风能,但持续的电力短缺和用电不平等仍然制约着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由世界银行资助、总投资10亿美元的科特迪瓦电池储能项目f超过5000万欧元,成为。该项目由山东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联合体牵头方共同承包,在科特迪瓦北部科霍戈、本贾利和奥迪内三个地区同步启动。项目建成后预计将为3万户家庭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将大幅降低新能源发电弃电率。科特迪瓦能源部表示,光伏发电弃光比例将从35%降至5%以下,有效提升当地电网稳定性。
该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抵达并网。该项目除了满足科特迪瓦北部的电力需求外,还将促进西非地区的电力互联。随着电网可靠性的提高,科特迪瓦voire未来或许能够将多余的电力出口到周边国家,帮助西非电力联盟建立统一的区域电力市场,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电力成本并缓解电力短缺。
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互联互通
2024年8月底,2024年版中国与非洲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报告发布。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参与建设和修复了超过1万公里的铁路、近10万公里的公路、1000座桥梁、近100个港口、6.6万公里的输变电线路、15万公里的骨干通信网络。今年1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报告(2025)》显示,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合作涵盖住房、供水等多个领域y 和数字连接。其中,交通、能源项目一直占据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最大份额。它们不仅规模重要,而且对推动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独立的运输网络遭到严重破坏,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货物流通受阻。在此背景下,中国合作伙伴发挥融资或建设作用,积极参与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资源要素在非洲的流动。在铁路领域,在肯尼亚,蒙内铁路极大提高了东非腹地港口物资运输效率,显着降低了物流成本。被当地人誉为“幸福之路”。在刚果(布拉柴维尔)的道路领域,N国道一号连接首都布拉柴维尔和经济中心城市黑角。每天的物资流量比以前增加了10倍以上。如今,刚果(布)该国90%以上的矿产、木材等出口货物均沿该航线抵达黑角港,直接带动了沿线经济增长。在港口领域,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是该国第一个配备国际先进设备的现代化深水港。这将大大提高货物装卸效率,有效缓解现有港口的拥堵状况,将是尼日利亚经济的新发展。
当地时间10月20日,中国中铁承建的几内亚西芒杜矿区铁路(以下简称“马铁”)马里巴亚口岸首列重装列车顺利发车。满载3000多吨铁的列车矿石离开矿山,乘坐新建的横贯几内亚列车向西行驶,第二天抵达马里巴亚港。整个过程运行平稳、衔接紧密,标志着矿山、铁路、港口三大系统的全面融合。西芒杜铁矿石项目具备从开采、装载到运输装车的全流程作业能力。
火星西铁路是西芒杜铁矿石出口全球的重要配套项目。主线全长552公里,自西向东横贯几内亚。该铁路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设备。这是迄今为止该国修建的最长的现代化铁路。年运输能力2.2亿吨。它将推动几内亚矿产资源开发和沿线地区城镇化进程,为几内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天,智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已遍及整个非洲,改善区域互联互通,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效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和一体化进程。
农业合作惠及民生福祉
10月26日,一波又一波的稻谷滚进几内亚比绍巴法塔省的军农场,水稻收割仪式在这里举行。仪式现场气氛热烈。几内亚比绍总理府发表讲话,谈到两国关系非常亲切、兄弟般的关系,对中国政府和长期在该领域工作的中国专家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中方专家组组长郑俊杰介绍说,第12批农业技术组共向几内亚比绍引进了34个品种的水稻。通过精心组织通过产品比对试验,成功选育出11个适应性好、产量高、适合在几内亚比绍大规模种植的杂交水稻组合。通过清洁再生技术,生产出3万多公斤优质水稻种子,供应几内亚比绍。示范基地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8.5吨,最高产量超过每公顷10吨。示范项目影响明显,成功将几内亚比绍的水稻种植面积从6万公顷增加到10万公顷。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帮助当地人民实现水稻自给自足,成为农业的鲜明典范,也是中国农业技术深入非洲、惠及民生的缩影。
随着中非农业合作不断深化,多项农业援助d、经贸项目在非洲全面推进。在卢旺达东部加比罗地区,湖南粮油进出口集团投资建设卢旺达-湖南示范工程项目基地。其基础是引入并严格执行符合中国海关规定的出口级质量标准。辣椒收获后,会在附近的加工厂进行干燥。然后漂洋过海来到湖南,在长沙工厂进行深加工,成品最终进入中国各大连锁超市。该项目不仅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还有助于通过大规模跨境贸易扩大当地供应链。
11月7日,2025年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大会在浙江金华举行。吸引了农业部门代表来自非洲多国的合作社领导、企业采购商参加大会,搭建了中非农业技术交流和装备对接的桥梁。同日,2025中非经贸文化论坛举行。论坛上,尼日利亚农业服务项目、义乌对非小商品项目等33个项目达成合作签约,总成本401.05亿元,将为中非经贸合作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林家全) 上一篇:湖北夺得双冠 100米接力登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2025-11-21新华社视角|乡村振兴之路绿色富民图
- 2025-11-21用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领航员,以长远
- 2025-11-20宽严相济、从严从重|湖北省法学会刑法
- 2025-11-20三件商品中的“第一件”将会出现!我国
- 2025-11-19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罪对安徽省政协原委
